2010-01-17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一、单项选择题
3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界定的(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32.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3.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34.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A.唯物辩证法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不可知论
35.“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6.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事物的( )
A.矛盾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37.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系统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38.事物的质是指(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3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在原有状态下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 D.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40.“学而不思则罔”,说明了( )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不能认识事物
C.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D.人们只要思维,就能产生理性认识
41.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因为( )
A.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D.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4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它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B.它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
C.它是自然界规律 D.它是社会规律
4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认识归根到底从实践中获得
C.直接认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4.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
A.客观真理 B.客观事实 C.客观规律 D.社会实践
4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6.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47.认识主体是指( )
A.有生命有感觉能力的人 B.从事一定活动的人
C.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D.具有主观思想的人
48.认识的客体是( )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49.认识的本质是( )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50.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再实践 D.抽象、具体、再抽象
5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52.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53.社会革命( )
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
54.政体是指( )
A.政权的组织形式 B.国家的政治性质
C.国家的经济制度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55.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二、多项选择题
22.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将会导致( )
A.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 B.辩证唯物的相对主义真理观
C.相对主义真理观 D.实用主义真理观
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
A.反映具有摹写性 B.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C.反映具有创造性 D.反映是创造中的反映
24.理性认识是( )
A.认识的起点 B.对事物全体的反映
C.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 D.对事物本质联系的反映
25.下列各项正确反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2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7.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 )
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部分 B.无穷的绝对真理链条种的一个环节
C.过去实践业已达到的认识成果 D.是认识过程的一个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
28.社会意识( )
A.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由社会存在决定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在阶级社会里,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
29.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表现在( )
A.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情况下,地理环境较好的国家,劳动生产率就高
B.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情况下,地理环境较差的国家,劳动生产率就低
C.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D.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30.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有(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D.经济基础总是随着上层建筑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31.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A.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B.人民群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杰出人物则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决定性的力量,杰出人物对历史
D.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1.A 32.A 33.A 34.C 35.A 36.B 37.B 38.C 39.D 40.C 41.D 42.B 43.B 44.D 45.D 46.C 47.C 48.A 49.B 50.B 51.C 52.C 53.D 54.A 55.D
二、多项选择题
22.AC 23.ACD 24.BCD 25.ABCD 26.ACD 27.ABCD 28.ABCD 29.ABCD 30.ABC 31.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