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复习之公共行政九
2010-05-25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9.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公民及国家行政组织自身对行政执行过程和行为所实施的监督。行政执行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依法行政,与此相联系,行政监督的最基本特征是依法监督。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行政监督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依行政监督的主体划分。政党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与行政机关对自身的监督,即外部监督体系与内部监督体系。
②依行政监督体系的划分。外部监督,即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媒介、人民群众等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内部监督,即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专门监督以及上下级、平级国家行政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
③依行政监督的性质划分。一般监督,指各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全部行政行为实行广泛的、经常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如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对国家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专门监督,指担负专门监督职能的行政机关对监督对象的监督,如各类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等。
④依监督的层次划分。高层监督;中层监督;基层监督。
⑤依实施监督的时间划分。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行政监督的意义和作用体现为:
①行政监督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确保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②行政监督有助于激励行政工作人员成为人民勤务员,即社会公仆。
③加强行政监督是发展民主政治、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④完善和执行行政监督是惩治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推进廉政建设的必要措施。
⑤加强行政监督有助于支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法定权力,保障宪法、法律、法规实施。
10.行政效率
(1)涵义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行政效率是指在保证政府活动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产出与行政投入之间的比率。尽管行政效率本身不是行政管理的环节和手段,但它在整个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以及人员中都有体现,是行政管理中各种因素和手段作用的综合反映,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工作结果的度量和评价。
(2)行政效率在行政学研究中的历史演变 传统行政学理论关于行政效率的基本观点。美国公共行政自威尔逊以来,一直视效率为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国内有人把效率作为美国公共行政主义范式的主要价值取向。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行政效率。20世纪后20年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建立在现代政治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方法之上的新理论。从国内外学者描绘的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看,当代西方国家以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为定向的政府改革基本可以被定义为绩效,即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即效益、效率、效能)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
(3)行政效率的要素
效益要素:
①行政活动的总方向和性质,即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
②各项行政决策的质量,即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和现实条件。
③各种行政工作的质量,即其结果是否符合法律的、计划的和技术的要求。
④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行政任务的数量。
经济要素: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其中必定包含着经济要素。一切对效率的追求,都要遵循经济原则。由于行政产出受社会需要、客观条件和行政工作计划等制约,行政工作任务量不能任意扩大。所以,经济要素在行政效率中主要表现为行政投入量。从经济角度讲,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途径在于减少投入,即降低行政费用,节约行政开支。
时间要素:
①时间是完成行政任务的基本条件。任何行政任务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②时间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自然尺度。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本身的自然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时间是对行政投入的一种量度。
③时间是具体行政活动的现实尺度。某种具体的行政工作多久才能完成,必然有现实的时间是尺度,或者几周,或者几小时,这就是行政工作的周期。这里的时间是具体的、现实的,因为它所度量的不是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而是具体完成某项特殊行政任务的劳动。
④行政工作要讲究时限。所有的行政工作,通常都应有一个最迟的完成期限。超过这个期限,就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时限与速度不同,它的意义是保守的。就是说,提前不一定有积极意义,而延误则必有消极影响。公共行政的现代化水平越高,组织越严密,时限的意义就越重要。
(4)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
①公共行政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原则。
②量与质统一的原则。
③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统一的原则。
④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统一的原则。
(5)行政效率测量
公共部门效率问题的特殊性:
①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由于是一种“非市场产出”,政府产出一般不可能像市场交易那样容易界定,并且在对行政部门进行具体的绩效考核时还必须要综合考虑有形的和无形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眼前的和长远的相关因素,因而就增加了这种考核的难度。
②从政府公共部门本身的特性和政府的外部环境来说,由于政府等级官僚制的结构特征,政府本身既存在着“内部效应”,又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制约。
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担任政府公职的是有限理性、自私的人,政府机构本身也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导致机构的膨胀,行政成本增高,行政效率下降。
行政效率的技术性测量:行政总产出与行政总投入的比率。具体涉及:
①行政费用测量法;
②行政功能测量法;
③行政要素评分法;
④标准比较法。
行政效率的社会性评价:
①行政目标和行政决策本身的正确性,看其是否能够代表国家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②行政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性偏差,看其是否偏离预定行政目标所确立的方向。
③行政管理中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看其是否统筹兼顾、有机结合。
(6)行政效率的提高 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行政效率的提高是个全局性、综合性的问题。根据我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职位的设置;行政管理的过程与环节;行政人员的素质与使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技术;行政系统的外部环境。
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行政效率也需从多方面进行改进:
①推进机构改革,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机构设置的合理化,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组织保证。
②贯彻依法行政,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
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制度,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队伍,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
④实现管理技术和方式的现代化,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质基础。
⑤改善行政环境和工作条件。行政环境对各个层次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提高效率影响极大。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理顺党政关系,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制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提高全民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消除腐败现象。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行政效率才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