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迈向全国化是必然趋势
2010-12-22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2010年1月15日,昆明在西山等4个区启动“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列入试点的所有公务用车全部停止使用,超过八成的公务员自行解决公务出行问题。根据统计测算,公务用车改革后,预计每年可节省车费逾2000万元。
数量庞大的公车队伍,加剧了财政负担,公车私用、超编、超配、豪华装饰,借公车维修损公肥私等十分常见,“轮子”上滋生的腐败,令人瞠目结舌。不仅如此,公车的泛滥,助长了领导干部的官僚习气,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对立情绪。事实上,公车改革的试点,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东莞沙田镇取消公车,改发交通补贴。
在此过程中,不少地方和部委也启动了局部的车改试点。1998年时,原国家体改委再次出台了《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同时各地的试点也分化并形成了3种改革模式:公车货币化、公车集中管理、前两种模式结合。无论哪种模式,都引发了诸多争议,取得完全成功的为数寥寥。近年来,车改实际上处于尴尬的低潮期,即便试点的地方实际上也是“改下不改上”,甚至借车改自肥的情况也有发生。
在今年的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了关于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让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公车改革,再次成为焦点。对此,今年3月下旬,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公车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应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从现实来看,要让局部式的改革,不再继续陷入挫折、反复甚至失败的困境,正确的方式应尽早启动全国统一的改革。
宏观上说,无论哪一层级的公车制度,都应该建立在刚性预算约束之下,明确公车配置标准,强化执行和监督环节。苛刻地讲,享有公车待遇的按照国际惯例只应是权力结构上层少数人,中国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步到位不现实,大方向不应动摇。在此前提下,为确保公车改革及早顺利开展,应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保证,并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形成一份兼顾国情和国外经验的法律规范,使特权思维得到遏制,让公车改革不再出现反复和挫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