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考公务员 新型教育实验引热议
2010-12-28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如今学校都在大搞素质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适当地与社会接触,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一些学校在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时,缺乏长远的眼光,而与时事亦步亦趋、投其所好,这样往往弄巧成拙,活动效果与目的背道而驰。那么,娃娃公务员这一教育实验,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呢?
反对:对价值观产生误导
小学生组建“竞聘市长”,恐为少儿不宜。此前长沙市某小学组建“少儿政府”被网友批评为给学生注射“权力毒素”。
例如,当问到“你为什么要参加本次‘天府小城’公务人员招聘?”时,有的小学生答:“现在社会上最Good的工作就是公务员,为了体验一下被人们夸赞和羡慕得眼睛发亮的职业。”还有的直言不讳说,“我想过一把当官的瘾。”至于公务人员、市长、局长等应具备的管理能力、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权力观等,并没有在答案中出现。如果让孩子们接受这样的“官念”,这不是毒害下一代人吗?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们在少儿时期有一定的“权力意识”,总好过有一天进入社会了却意识不到“权力”究竟是什么,因此,大可不必谈“权力”色变。然而,毕竟孩子们心智尚不成熟,对权力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理解能力,还达不到“政府”“市长”这一层面的管理要求,孩子们容易将真实官场竞选的各种请客吃饭、拉帮结派、用不正当手段打击竞争对手、金钱贿选等“潜规则”当成竞选秘诀而加以推崇。
电影之所以需要分级,是因为一些过于色情、暴力的电影对“少儿不宜”,同样,过早让孩子接触权力这东西未免太早,也太危险。尤其是在权力崇拜、权力通吃现象还很有市场的当下。
再说,个个都当官,将来谁当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况且,人生道路千万条,当官未必就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因此,让小学生“竞聘市长”,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误导,可以说,这是个迷失的教育,真的少儿不宜。
显然,上述一系列问题太过于“成人化”了,有违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理解能力,还达不到“政府”这一层面的管理要求。其实,所谓的“天府小城”“少儿政府”,不仅对小学生太过超前,而且对于一些老师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老师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政府职能等方面尚且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又怎能去教育学生呢?
支持:职业素养从娃娃抓起
“公务员热”居高不下,是近年来饱受舆论抨击的反常现象,让这些祖国的花朵也来凑热闹,难免遭受带坏孩子追捧权力的批评。然而,抛开童言无忌带来的雷人雷语以外,从职业素养从娃娃抓起的角度来看,让小学生参加虚拟公务员考试,未尝不是有益的教育探索。在虚拟的“天府小城”,不管是市长、局长,还是普通的公职人员,每个小公务员都只能领到50元代金券充当工资,他们的任务却“相当繁重”。可见,在这座虚拟的城市里,公务员并不是特权和享受的代名词,而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岗位,意味着管理社会、服务公共和责任承担。据成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人介绍,组织这样的“职业体验”活动,主要是想让小学生们了解社会的构建和职业分工,也让他们提前体验一下找工作的艰辛。
来参加考试的孩子们雷人的话确实不少:“现在社会上最Good的工作就是公务员”、“想过一把当官的瘾”……不错,这些童稚的话背后,潜藏着权力崇拜和特权意识的萌芽,然而,这些错误的意识并不是这次考试带来的影响。相反,在公务员等于特权的不良意识在全社会普遍流行,已经带给孩子们即成不良影响的现实下,不回避、不忽视,用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及早地对孩子们形成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做到“桑树苗子从小育”,为那些未来的公务员们奠定纯正的职业道德意识,何错之有?
公务员职业因为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而受追捧,是当前暂时的不正常现象,要扭转狂热现象回归理性,把公务员当做一份有益社会而普通的职业,既需要制度性的改革,也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配合,需要每个公民以正确态度看待公务员岗位,做到消灭特权意识从自身做起,为公务员成长提供健康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全民进行阳光的职业道德教育很有必要,对孩子们及早进行讲原则、讲责任的职业道德教育值得鼓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