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19)

2011-06-02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18)参考答案:
  1、答:(1)生产关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3)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才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但总的说来,我国生产力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必须长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这已被20几年改革的实践所证实。
  2、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又一个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还告诉我们:人的价值的实现,唯一的途径是参与社会实践。因此,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尤其是共产主义人生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3、答:(1)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运动形式。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中国的改革实际说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答:(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并非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 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需要不断发展的,而每一个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因此,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真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因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们只能不断地接近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永远不会穷尽它。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地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把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凝固化,使之变成僵死的教条。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绝对化,把不断发展的马克主义看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乱套,结果导致在实践中失败,危害了革命事业。相对主义真理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这样,就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相对真理认为,既然科学史丰总是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那末真理只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性。实际上,科学史上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的过程,是真理不断发展的过程,决不是真理绝对性的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物理学的发展,并不是说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中不包含任何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的真理。
  (3)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坚持。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5、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产生引起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具体内容如下: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规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由于生产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不仅唯心主义哲学,即使唯物主义哲学,都不可能对整个世界的总的图景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描述。他们采取虚构的手段,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他们尚未认识的真实联系,用逻辑推论去填补实际材料的不足,把这样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使哲学成了一切知识的总汇,成了“科学之科学”。这些都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哲学史上并没有搞清楚哲学的真正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后的哲学,它明确提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即哲学所研究的规律适用于一切领域,而不像具体科学的规律那样,仅适用于某一特定的领域。例如,哲学研究的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是普遍适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还有另一层意义,这就是随着分门别类的具体科学逐渐独立和专门化,揭示每个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规律,便成了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无需哲学来代替,哲学所剩下的就只是适用于一切领域的最一般的规律。这样,作为“知识的总汇”或“科学之科学”的哲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再也不能继续存在下去了。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而也就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代替论”也不是“取消论”,而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象。
  首先,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足以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其次,它们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它深深植根于各门具体科学的沃土之中,没有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成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从事具体科学研究的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不断排除研究过程中和这一领域中存在着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又要注意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具体科学,借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取消具体科学的研究。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就在同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它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两大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本质的观点往往是凭直接观察得到的。古希腊有的哲学家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还有人提出火是世界的本原;我国古代有人把金、木、水、火、上当作世界的本原,这些观点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说明自然界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它的突出特点是直观性,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由于工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在欧洲出现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它力求用当时的科学成就去从根本上解释世界。但由于当时工业和科学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加上其他条件的限制,使得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存在三个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机械性。这种唯物主义仅仅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变化和过程,甚至把生命运动也归结为力学运动。这是与当时只有机械力学达到了某种完善的地步走分不开的。
  第二,形而上学性。这种唯物主义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第三,不彻底性。这种唯物主义它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却是唯心主义的,这是由于当时社会实践限制了人们的视野而造成的。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大工业生产和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社会各种矛盾的经济根源已经显露出来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使自己成为崭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依据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使得唯物主义成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使得辩证法成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这就克服了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分离,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考察社会的历史观结合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这两个结合和统一,才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彻底的体系中,两个部分是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的,它们是同时铸成的一块整钢。因此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3)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创立,使社会历史理论由可能变为科学,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社会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它突出的特点是把社会意识看作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是这些关系的根源。因此,以往的历史理论是混乱的,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创立,从根本上结束了唯心主义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治地位。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一切社会现象和冲突的根源不是决定于思想或观念,而是存在于经济的事实之中。这样便将社会历史理论建立在客观的经济事实的基础上,具有了如同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性。在唯物史观创立以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对未来社会做了一些设想,并具有一定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由于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把社会主义建立在道义和对抽象的理性、正义、思想的追求和向往的基础上,最终还是局限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范围内。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创立,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刻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实质,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阐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唯物主义可知论,还是唯心主义可知论,他们都是少数人以不同的观点解释、认识和反映、描述世界。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然,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它来自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需要,又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因此,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是指它通过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③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这最显著的标志,从根本利益上适应了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因此使得无产阶级和被压迫迫群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理论武器。如果说在此之前,哲学只不过是少数哲学家的哲学,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使哲学真正进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领域,变成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它的诞生使唯物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
—————————————————————————————————————————————————————————————
  论述题
  1、运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剖析运动观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错误。
  2、结合中国环境问题的实际,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的环境问题。
  3、运用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及解析详见下期更新!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