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20)答案
2011-06-17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20)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问题。所谓本原是指一切事物都由它所构成,一切事物和现象最初都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此问题都作出不同的回答。凡是以这样或那样方式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的,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把世界本原归于精神的,就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万事万物是由精神与物质两个彼此独立并存的实体所构成的,就是二元论。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神、意识是自然界的最高花朵,虽然是非物质的,但它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说,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来看,意识也归于物质。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得到科学的论证。曾经被唯心主义和神学所霸占的社会历史领域,实质上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其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的。被说成是社会发展支配力量或主宰的神或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被当作社会现象决定原因的社会意识不过是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它的根源不在它自身之中,而存在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所以,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意识,尽管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才式或机能。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仅靠具体科学的证明是不够的。因"为具体科学只能对无限发展的宇宙的某一部分、对物质运动某一特定领域的证明,相对于整个物质世界来说,只是有部分的、特殊的意义。必须通过正确的理论思维,把无限和有限、部分与整体、特殊和普遍、暂时和永久辩证结合和统一起来,才能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作出论证。因此,对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还要靠哲学的发展来证明。
(4)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以此为理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①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是指导我们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研究或解决什么问题,都有个从什么出发、从何处入手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是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这就叫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②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圄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适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是在对待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一切事物都是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队地点、条件及其变化为转移,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反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总之,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就要在对待事物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和统一起来。
③要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作调查,掌握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材料一定要多,个别的少量的材料,不足以反映全面的情况。材料-定要真实,因为虚假的材料不仅不反映实际情况,甚至造成假象,使认识脱离实际。要第一手材料,-因为第一手材料是从事实直接得来的,同实际最贴近,反映实际也最深刻。其次,对于收集来的材料还要作认真的研究,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进一步确定材料的真伪和价值;其二是从材料中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和方法来,以便去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最后,要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还必须克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2、答:(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是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在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认识上的局限,它不能科学解释意识的起源。他们认为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不懂得意识本身具有能动性的主观特性,更不能理解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因此,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看来,人和动物一样,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只是一次式照镜子样的完成,根本看不到意识活动是主动的创造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还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和活动,也还由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认为意识只能对客观世界反映,根本认识不到要把意识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为实践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对象化的过程,也就是使主观的怕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符合主观目的、愿望的改变的过程。实践是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所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唯心主义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意识第一性,他们片面夸大意识主观特性,把意识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力量。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不同,它不是象客观唯心主义那样把“绝对观念--宇宙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是决定一切、派生一切的阔,而是认为个人精神、个人意志决定一切,派生一切。中国宋代的陆九渊认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明代的王末仁认为,“天者,天地万物之王”,“心即是天气”心外无物,过外无事,心外无理。18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个人意识的作用,把整个客观世界看做是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最终必然导致唯意志论。也正是由于主观唯心主义否认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完全凭个人主观意志办事,必将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由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都不能正确处理两者的辩证关系,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意识的主观特性,因此都不能科学地说明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此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答:(1)现象与本质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对立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外部,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第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第三,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
其次,本质与现象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一方面,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另一方面,任何现象都是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所以本质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但是,本质与现象之间又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源,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既使假象也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也是本质的表现。
(2)掌握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质与现象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本质与现象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从本质与现象的对立与区别中,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果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直接合而为一的,那么,一切科学就成了多余的了。本质与现象又是统一的,因此,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人们就可以通过对现象的认识达到对本质的认识,这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次,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我们要透过现象,才能抓住本质。既然现象与本质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既不能将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层次上,也不能脱离现象去凭空地构想事物的本质,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现象的分机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也正如毛泽东志告诫我们的那样,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分析方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