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苏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练习45

2012-02-29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在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中,片段阅读一直是言语理解题考查的重点题型。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要注重提高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学会抓材料关键,通过关键信息的提示来找到文段的重点所在。
  近日不断有考生反映收到了可提供试题和答案的“助考”短信。短信称,“12年江苏公务员,独家呈现考场原题+答案,内部渠道,零基础通过率100%。”叫卖者称一套试题加答案7500元。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专家提醒考生切勿相信此种欺骗性信息。购买2012年江苏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的考生可通过教材后面的防伪码下载免费增补资料——江苏公务员考试考前预测卷,考生在考前一段时间内可通过考前预测卷检验个人的复习掌握程度。
  1.过多使用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所以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而且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和产生的污染都要比塑料袋高得多。另外,由于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耗能更高。
  这段文字意在表达(    )。
  A.纸袋相对于塑料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
  B.要解决白色污染,必须另辟蹊径
  C.用纸袋代替塑料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D.纸袋与塑料袋各有优劣,难以抉择
  2.人们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市场竞争体制,与其说是个文化差异问题,毋宁说是个历史案例问题,即竞争是否公正的问题。文化传统差异极大的拉美、俄国、伊朗都有强大的公众反竞争运动,而文化类型相同的美英则此无彼有。可见回避竞争是否公正而专在“文化传统”、“深层心理”上作文章,是多么缺乏说服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市场竞争体制可以被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接受
  B.公正问题是市场竞争体制的核心问题
  C.市场竞争体制的文化决定论缺乏解释力
  D.市场竞争体制根植于文化传统
  3.城市好比一个巨大的海绵,劳动力就像城乡之间流动的水,当经济处于上行期,经济扩张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处于下行期,经济衰退又将这些劳动力挤回了农村。正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所引发的海绵效应,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发挥着就业缓冲器的作用。但这种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向城市进行转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经济衰退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B.城乡二元结构减弱了经济衰退的影响
  C.不能过分依赖海绵效应的就业缓冲作用
  D.农村劳动力不应成为经济衰退中的牺牲品
  4.我们已经习惯于对于文化遗产进行“糟粕”和“精华”的两分法切割的思维,其实,一旦切割就是对遗产动了现代手脚。过去很多人曾经无知地去切割自认为“糟粕”的部分,把衰老的肌体切割得经断脉碎;现在又有很多人强行把衰老的肌体丰胸植皮、镀金抹彩,打扮成代表历史灵魂的“精华”形象,同样都是摧残。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现代很多人喜欢把一些毫无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视为珍宝
  B.文化遗产如果没有好坏之分,将不利于今人进行价值定位
  C.人为地给文化遗产赋予其他意义,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
  D.历史文化遗产已承受不起现代人的摧残,正走向衰老没落
  5.宋朝的朱熹,曾经给《论语》做过注释,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使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由于语言不通,朱熹对《论语》的注释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
  B.不同的语言、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地区,语义语音的变化是非常显着的
  D.孔子、颜回和子路讲的方言和朱熹讲的方言是完全不同的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文段说的是用纸袋代替塑料袋存在很多问题,可行性不高。A项的说法不确切,文段只是列举了纸袋在制作成本、污染控制、运输成本方面相对于塑料袋并没有优势,这并不能得出“纸袋相对于塑料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的结论,排除。B项说的是如何解决白色污染,不是文段的主旨,排除。D项也不对,文段想说的是纸袋代替塑料袋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而不是说两者难以抉择,排除。因此本题答案选C。
  2.【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人们对市场竞争体制的接受度不同并不是文化差异问题,接着通过举例,从文化传统差异极大和文化类型相同这两种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驳斥文化决定论。最后一句点题,市场竞争体制的文化决定论缺乏说服力。故本题答案选C。
  3.【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海绵效应及其积极作用,接着指出“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并解释其原因。由此可知,文段论述的主题是“海绵效应”。再由转折词“但”可以看出,文段强调的是“海绵效应”的不可持续性。因其“不可持续”,对“海绵效应”的利用就应当适可而止。选项中只有C项既体现出对“海绵效应”“不能过分依赖”的态度,又兼顾“海绵效应”这一主题元素。
  4.【答案】C。解析:文段属于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观点,即“将文化遗产进行切割就是对遗产动了手脚”,接下来的内容分两方面详细阐述首句观点。选项C是对首句观点的同义替换。故本题答案选C。选项A“毫无意义”无中生有。选项B说法与文段内容相悖。选项D“正走向衰老没落”不能由文段推出。
  5.【答案】C。解析:文段第一句通过朱熹的例子引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差异;第二句话是说地域的不同一样会造成语言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这段话要表达的主旨是“由于历史时期和地域的不同,会造成语言的差异”。所以答案是C。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2江苏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练习44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