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考申论:掌握规律 学会分析

2013-10-21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10月14日,2014年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公布。根据公告我们了解到2014年国家公考报名时间为2013年10月16日至24日,11月24日进行公共科目笔试。现在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已经进入白热化,截至今天(21日)上午八点,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已经审核通过了432331人,比昨日下午16时的数据增长了近6万,职位平均竞争比约达22.1:1。距离笔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广大考生应该开始有了紧张感,只要能有效的利用好这一个多月,相信在后来的国考考场上必然能取得好成绩。申论一直是公务员考试中的顽石,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学会了分析申论材料,才能在申论答题时不慌不忙,夺取高分。下面江苏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jsgwyw.org/)就为大家说明今年的申论会有何不同,大家又应该怎么去分析申论材料。
  一、国考申论大纲规律
  1.主题:由同转异
  从材料主题来看,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中选取了大致相同的材料主题“海洋的保护与开发”,区别在于省级试卷是开发与保护并重,市级试卷主要涉及海洋保护内容。2011年和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则是完全不同的材料主题:2011年省级试卷的主题是“黄河的治理开发与黄河精神的弘扬”,市级试卷的主题则是“农村子弟教育问题”;2012年省级试卷的主题是“化解社会道德危机,推进社会道德重建”,市级试卷的主题则是“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保障公共安全”。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级、市级申论考试将极有可能继续采用完全不同的申论题材。
  2.材料:由块变散
  从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来看,2010年和2011年不论省级或市级申论试卷材料都呈现“块状”结构——单则材料较长、几乎一道试题对应一道材料。这样的材料形式极为规整,脉络清晰,考生作答时几乎不需上下翻找,只围绕一条材料仔细阅读就能答出某道试题。而2012年省级申论材料首先发生变化,材料数量增至九则,对同一问题的分析及阐述被分散在多个材料中。随着这种阅读难度的加大,答题难度也有所上升。因此在考试日趋成熟的情况下,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级、市级申论材料的“零散化”“片段化”特点可能更加突出,这也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题型:稳中求新
  年年有变化,其中题型的创新算作一大可观之处。新题型极易成为每年考后讨论的焦点话题,它的出现往往使已拥有固定思维和作答方式的考生因面对新挑战而不知所措。
  与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能力测查相对应,2014年申论命题选材的范围必将更为宽广,视野更为开阔,角度更为新颖,而题型仍将稳中求新。
  二、申论考试材料分析
  1.提炼材料主旨
  申论所给定的资料往往都是围绕一个问题,这些资料大都是不够全面准确不够清晰的半成品资料。所以考生要善于透过这些资料的表象抓住事物的实质,而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
  申论材料涉及面广,社会救助、网上募捐、环境保护、生产安全以及粮食安全等问题都有可能进入考查范围。考生要在阅读材料的同时,要迅速清楚地分辨和提炼出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叙述,也就是材料的主旨是什么。
  在概括材料时,考生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申论考试中给定的资料虽然比较繁杂,但是不管材料多么冗繁,总有一些标志性的关键句在引导考生,这些关键句在揭示材料主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句在材料中的作用一般有三种:
  一是提示段意。主要是段的起始句或结论性的句子;
  二是提示材料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主要是位于材料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
  三是提示材料脉络层次的句子。
  申论材料中的重点词一般表现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前提、性质、特征、实质、观点、认为、方式等等。对于这些意义比较重要的词语,考生要先理解词语所在句段的内容,从该词的基本意义出发,结合上下文做出合理的引申或推断。
  2.分析方法
  考生在对材料产生的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时,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至关重要,对此,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专家建议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每一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因此,考生在分析问题时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进行。
  譬如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涉及的“土地征用与土地的持续利用”问题,就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政治角度分析,某些政府角色定位错误,直接参与其中,从中谋取私利,或在态度上倾向企业一方,严重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从经济角度分析,最大的问题是征地赔偿与征地收益之间存在巨大的差额,不符合价值规律,势必造成社会矛盾;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失地农民的不满,导致了冲突、上访等社会现象;另外,要清醒认识粮食安全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要解决好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还要掌握两种分析方法:
  a.内外因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谓内因,就是内部矛盾,外因就是外部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内外因法是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常用方法,尤其适用于分析解决某一问题。
  透过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解决“三农”问题的第一种思路是以国家扶持为主。具体地说,就是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和贷款,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种思路是以发挥农村农民自主性为主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农民的生产自主权,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各项权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其中国家扶持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外因,发挥农村农民自主性是内因,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
  b.利益分析法
  现实社会是一种各方利益相互较量博弈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就是要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寻找一个平衡点向前发展。利益不平衡,便会产生矛盾,有矛盾就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所以,运用利益分析法,也能准确抓住矛盾产生的根源。
  利益分析法,适用于对很多申论考试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尤其在分析社会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时,更是透彻到位。
  使用利益分析法的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需求,最终解决社会矛盾。所以考生在运用利益分析法时,首先要确定利益主体,并且分析哪些利益是合理合法的,哪些利益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做完这两个分析,对策就非常明确——保护合法合理的利益,破除不合法不合理的利益。
  还有一点考生需注意,用利益分析法解决对策的重点是“利益的导向”而不是惩罚非法行为。仍以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中“土地征用问题”为例,在政府方面就是确定其“协调者”角色,履行其职能,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并严格实施;对于农民,利益导向的关键就是征地补偿制度的完善与失地农民的合理安置;对于企业来讲,利益导向就是要在保护其合法利益的基础上,破除其不正当的利益所得。
  总之,考生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突破申论,为赢得进入面试的机会增加筹码。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两大注意点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