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环境出发,对于兼职独董寻租,必须抬高其违法违规成本,实施更严厉的监管措施。
1月22日晚,4家上市公司各自发布公告,披露公司独立董事宋常因涉嫌内幕交易、短线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宋常是人民大学教授,曾被媒体封为“最忙独董”,他曾先后担任过10家以上上市公司的独董,仅2014年一年,宋常就同时担任5家上市公司独董,达到了证监会的规定上限。此外,他还曾出任多家券商的独董。
这不是高校出身的兼职独董第一次“出事”。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副主任身兼6家上市公司独董,突破规定上限,被网民赠予“最牛独董”称号。而在去年12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刘亚和国际商学院原院长汤谷良,因违规兼职独董获利也曾被教育部通报处分。
这些事件从一个侧面说明,本应与上市公司没有重要利益关系的独董,在相当程度上并不独立,没有尽到法定义务。由此也可以窥见,一些上市公司治理架构虽然貌似健全,但实际上并未发挥应有作用。独董成了花瓶,仅仅用于应付监管要求。
兼职独董“不务正业”的弊端还不止于此。宋常涉嫌内幕交易被查,说明本应起到公司“看门人”作用的独董,有时却成了公司的风险敞口,甚至成为股市黑箱操作的一个渠道。与普通投资者相比,兼职独董拥有更多信息优势,一旦缺乏监管完全可以将其转化为寻租工具。
此外还需警惕,一旦学者与上市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学术势必被污染。比如,利用学术地位,制造有利于兼职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误导市场和投资者。比如,打着学术旗号,散布表面公允实则含有利于兼职上市公司和个人利益的研究成果。宋常这种涉嫌通过内幕交易、短线交易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容易界定和查处,而上述不通过内幕交易变现的行为,虽然同样是追求私利,却难以定性。这种行为更大的危害在于,有可能扰乱证券市场监管,模糊本应明晰的改革方向。
去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进行清理规范的通知》,禁止高校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上市公司独董,不少“高校籍”独董纷纷辞职。此举有助于学术界保持应有的独立。但是,从证券市场的角度看,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总要有人担任独董,谁来对任职者进行背景调查?如何避免独董成为“花瓶”,只拿钱不议事?如何堵住兼职独董寻租图利的利益渠道?这是证券市场自身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环境出发,对于兼职独董寻租,必须抬高其违法违规成本,实施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兼职独董的原职从业资格和进入证券市场的资格,都应与其独董履职行为挂钩,并配合以司法监管,如此,兼职独董才能去污名化,才能做到谨言慎行,成为公司治理的真正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