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贷款创历史新高的背后

2016-02-22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2016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技巧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贷款创历史新高的背后。要想申论成绩好,关注热点不可少。江苏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是最能拉开考生成绩的一门科目,积累对于申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江苏公务员考试网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更多江苏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 2016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组合用书
  仔细研读下文>>>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贷款创历史新高的背后   
  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创下了历史新高。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1月贷款创新高呢?这样的数字是不是会让人对货币政策产生了宽松的感觉,并由此来判断政策的走向呢?
  集中突击性放贷做法不可取
  常亮
  1月贷款创出历史新高,首要原因是货币政策指导思想决定的。适时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基调,决定了大放水的操作行为,而信贷又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渠道。目的在于应对持续下行的宏观经济。在这个货币政策指导思想之下,M2、贷款和社会融资创出新高就顺理成章、预料之中了。
  春节因素也不排除。历年春节期间,为了保支付,保证现金供应,保流动性充足,都是央行货币投放的密集期,也是贷款发放集中期。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年初是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力度最大的,早投放早收益,是银行的主导思想。还有就是去年底挤压的项目贷款在1月集中投放。
  不过,因素原因再多,1月创出历史罕见新高都是不正常的。况且大部分因素都是历年共性的。
  从1月投放的2.51万亿元结构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0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83亿元。住户贷款不到四分之一,其中长期贷款不到5000亿元,说明住房按揭贷款并没有预期多。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94万亿元,说明77%的贷款都投向了企业。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52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投放比例42%,说明大型企业仍是贷款的主要投向,而大型商业银行又是投放的主要银行。也折射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从贷款结构分析,大型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是1月份贷款创出新高的最大受益者。而目前流动性状况是,大型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垄断性企业等并不缺乏资金。银行锦上添花给其贷款,其把贷款资金运用到哪里去,值得思考。不排除流入股市之中。这可能也是本周二股市兴奋大涨的原因之一。
  同时,在目前实体经济和企业普遍经营步履维艰时期,其贷款主动性并不强,对贷款需求也不强烈。银行一厢情愿大肆发放贷款,能否真正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很值得怀疑。如果被挪用到股市、高息借贷、或返回到金融体系里倒腾牟利,后果必将是催生金融泡沫风险。后患无穷,风险很大。
  确保贷款进入实体经济,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上,保证贷款的生产性用途,十分紧迫。绝不能一放了之,只看贷款报表数据。
  另外,1月贷款创新高背后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隐现,不容忽视。1月存款增加2.04万亿,贷款增加超过存款,资金运用超过资金来源(向央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借款除外)。1月贷款2.51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高达1.0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投放比例42%。而1月居民储蓄存款增加889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705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119亿元。可用于贷款的稳定资金的居民储蓄与贷款总量以及中长期贷款严重不对称。严格地说,企业存款、财政性存款以及拆借和央行借款都适用于流动性运用,而不适宜发放贷款。超负荷发放贷款的结构期限错配风险隐患已经隐现出来。
  所以,必须关注1月贷款创新高背后的隐忧,这种集中突击性放贷的做法不可取,没有持续性。
  信贷“井喷”只是一种特殊情形
  谭浩俊
  1月信贷资金出现了短时间内很难再打破的新增纪录,让很多人对货币政策产生了宽松的感觉,甚至认为今年的新增贷款有可能打破去年刚刚创下的新纪录,超过12万亿,甚至更多。笔者认为,这样的想法是不太符合实际的。1月的信贷“井喷”,并不具备完全的可比性。
  首先,没有存贷比约束可能是导致信贷“井喷”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在没有取消存贷比以前,银行在投放信贷资金时,常常会受到存贷比的约束,无法按照企业的需要投放信贷资金。因此,信贷资金规模如何确定,新增信贷资金能达到怎样的水平,会在存贷比的约束下,得到有效控制。只要不放松货币政策,哪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再强烈,新增信贷资金也很难出现大的增加。取消了存贷比以后,新增信贷资金的“自由度”就要高得多了,只要不出现风险,信贷资金投放就不会受到太多的约束与限制。自然,也就会在1月资金需求比较强烈的情况下出现信贷“井喷”了。这一点,是不太具有可比性的。
  其二,在汇率贬值的大背景下,企业对到期外汇负债的削减,也是造成信贷“井喷”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人民币汇率不断贬值,企业为了化解汇率风险,减少汇率损失,纷纷对到期外汇负债进行结算,削减外汇负债。据统计,1月外汇贷款减少了1727亿元,并大多转化成了人民币贷款,继而推动了人民币贷款规模的扩大,形成信贷“井喷”。由于这种现象大多是一次性的,且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步趋于稳定,企业削减外汇负债的条件和动力开始减退,不会再出现1月大规模削减外汇负债这样的现象。那么,也就很难再对信贷资金规模产生大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1月信贷“井喷”也是不太具备可比性的,企业削减外汇负债的因素会慢慢退出的。一旦人民币汇率稳定,企业对外汇的需求增加,还有可能对人民币贷款产生负面影响。
  再者,企业中长期贷款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从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的结构来看,政府平台公司和开发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加上政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需求,1月企业新增长期贷款规模的大幅增加,可能在结构上并不合理,实体企业并没有获得更多的中长期贷款资金支持。显然,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是不相协调的,是不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如何按照近日八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要求,扩大对实体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将成为下一步信贷工作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紧迫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贷“井喷”的同时,广义货币(M2)却显得比较稳健,1月M2的增幅只有14%,低于狭义货币(M1)4个多百分点。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弥补外汇占款减少、资本外流等留下的缺口,避免市场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在这个层面,可比性也不是很强的。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逐步走稳,中国经济的逐步止跌趋稳,资本外流现象会得到有效改变。那么,也就不需要再通过信贷资金投放来弥补外汇占款减少和资本外流带来的缺口,而可以依据经济发展规律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确定信贷资金投放的速度和力度。
  这也意味着,1月的信贷资金投放,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情形,不能完全用规模来判断政策的走向。眼下,比较难以平衡的是,按照经济和企业运行状况,货币政策应当再宽松一点,应当尽快出台降息降准政策,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矛盾,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资本外流现象也会更加严重,导致政策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减少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对高融资成本资金的依赖。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维护股市的稳定是多么的重要,推动股市走“牛”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而紧迫。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