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评价名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应突破“计划思维”

2017-09-30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18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评价名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应突破“计划思维”。江苏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是最能拉开考生成绩的一门科目,积累对于申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江苏公务员考试网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更多江苏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 最新版江苏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组合用书
  仔细研读下文>>>2018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评价名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应突破“计划思维”
  评价名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应突破“计划思维”
评价名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应突破“计划思维”
  近日,一条题为《清华女博士辞掉高薪,回乡做守陵人》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文字介绍称,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博士梅静回到老家河北易县守护清西陵。梅静回应称自己并非清华博士,而是清华建筑学院的硕士,回乡也并非是做清西陵的守陵人,而是在清西陵附近的村子创建了一个包括公共图书馆、绘画创作、教育讲座等功能的书院,目的就是想把家乡的文化遗产传播出去。
  怎么看待清华硕士的选择?社会日益多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变得多元,只要其就业选择合法,他人也就没有权利干涉。大学毕业生的创业也是如此,创业的行业、项目越是丰富多元,往往越能体现大学毕业生个人的价值,符合社会的需求。
  近年来,在讨论名校毕业生,包括硕士、博士就业选择时,经常会有这样的看法:国家花了那么多钱,读完博士却去做XX,这纯属于浪费国家资源。这就是典型的计划思维。以前,我国大学毕业(包括硕士和博士)都实行计划就业,即包分配,大学生属于国家干部。计划分配似乎让人才到了大家认为的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但却没有尊重个体的选择,反而是低效配置。推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就是发挥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每个人才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对个体来说,是资源最合理的配置,并不存在浪费一说。
  把身份与职业对应,判定是否浪费,这样的浪费之说,从本质上,还是计划思维,是代替他人做出职业选择。这种观念之所以在国家实行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24年之后还很大程度存在,是因为虽然我国已经实行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但人才培养还有很强的计划色彩,计划招生、计划培养,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名校,获得国家更多的投资。但严格说来,除非是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签有服务承诺的学生,不管从哪所大学毕业,大学毕业生都有自主择业、自主选择的权利。要消除计划思维,需要在实行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同时,推进招生、培养改革,计划招生、计划培养与市场化就业,否则不仅会影响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观念,还会导致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2016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2.7%,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就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接受教育的年限,让所有行业都有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未来我国所有行业的新增劳动力,都有可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再以传统的就业观,要求大学毕业生做某类工作,那不但会局限大学生的选择,也会令高等教育大众化没有起到推进社会各行业提高文明程度的应有作用。
  有人会说,我们关注的是名校毕业生,高等教育再怎么大众化,名校毕业生都是精英,他们应该有精英的作为。其实这是对精英的误解。所谓社会精英,不能只是非官即富,拥有光鲜职业、更多社会资源和更高社会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要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更深的平民情怀。对于人才,不能以毕业学校、学历论,而要看他所从事的,是否是自己认为有意义,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工作。
  清华硕士毕业放弃高薪,回到家乡创办书院,到底值不值得、是否人才浪费,这不应由他人作出判断,而要尊重她自己的选择。有舆论把这位硕士毕业生回乡创办书院,解读为做“守陵人”,这样制造比较强烈的冲突,很博眼球,但这对分析问题无益。在笔者看来,她的选择没有什么不好,在乡村举办书院,这对发展乡村教育和文化都有利无弊。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乐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更多元,也乐见名校大学毕业生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回到乡村,去做乡村教育、文化的践行者。

分享到

切换频道